Archive for 2024 年 01 月

花椒

2024/01/27

花椒學名Zanthoxylum Bungeanurn Maxim,是中國人常用的香料。果皮暗紅,密生粒狀突出的腺點,像細斑,呈紋路,所以叫為花椒,與日本的山椒,應屬同科。

幼葉也有同樣的香味,新鮮的花椒可以入饌,與生胡椒粒一樣,乾燥後的原粒就那麼拿來調味。磨成粉,用起來方便。也能榨油,加入食物中。

自古以來,花椒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脱不了關係,醃肉炆肉都缺少不了;胃口不好時,更需要它來刺激。

最巧妙的一道菜叫「油潑花辣豆芽」,先將綠豆芽在滾水中灼一灼,鑊燒紅加油,丟幾粒花椒進去爆香,再把豆芽扔進鑊,兜它一兜,加點調味品,即能上桌。吃起來清香淡雅,口感爽脆,是孔府開胃菜之一。

另一道最著名的川菜麻婆豆腐,也一定要用花辣粉或花椒油,和肉末一齊炒,或加了豆腐最後撒上也行。找不到花椒粉的話,可買日本出的山椒粉,功能一樣,他們是用來撒在烤鰻魚上面,鰻魚和山椒粉配搭最佳。日人也愛用醬油和糖把青花椒粒醃製,別的甚麼菜都不吃,花椒粒味道濃又夠刺激,一碗白飯就那麼輕易吞掉,健康得很。

花椒很粗生,兩三年即可開花結果。樹榦上長著堅硬的刺,可以用來做圍欄,總比鐵絲網優雅得多吧。

油還可做為工業用,是肥皂、膠漆、潤滑劑等的原料。木質很硬,製作成手杖、雨傘柄和雕刻藝術品。當為盆栽也行,葉緑果紅,非常漂亮。

花椒又有其他妙用,據說古人醫治耳蟲,是滴幾滴花椒油入耳,蟲即自動跑出來。廚房裏的食物櫃中撒一把花辣粒,螞蟻就不會來了。油炸東西時,油沸滾得厲害,放幾粒進去降温。衣櫃裏,沒有樟腦的話,放花辣也有薰衣草一樣的作用。

香港人只會吃辣,不欣賞麻。花椒產生的麻痺口感,要是能發掘的話,又是另一個飲食天地了。

沙葛

2024/01/20

沙葛,又名涼薯、豆薯。屬於地下變種的根豆植物,故葉像蘿蔔,根部橢圓,小的像巨梨,大的有如柚子,外皮褐色,相當硬,但很容易撕開,露出雪白的肉來,水分多,口感爽脆,略甜。

適宜在二十五度至三十度的區域種植,故南洋一代也盛產沙葛,馬來人稱之為Munkuan,為日常蔬菜之一。

在香港的菜市場中也很容易買到,從前都是新界人種的,但售價低,當今只靠大陸進貨,白縣嶺門鎮大量種植,運到珠江三角洲、澳門和香港來賣。

從來沒聽過洋人吃沙葛的例子,在他們的食材百科全書之中也找不到,根狀食物,他們充其量只會吃馬鈴薯,最多是紅蘿蔔罷了。

廣東人吃法最普遍的是用來煲湯,沙葛切成大塊,加豬骨進去煲個數小時,不夠甜的時候下幾粒蜜棗。把沙葛煲得快爛掉,當湯渣也沒有甚麼吃頭。

能感覺到沙葛的美味,是用它來炆排骨,味道雖然鮮甜,但炆後的沙葛也太爛了。最好吃法,是刮下鲮魚肉,做成餠狀,油炸後切片,叫成魚鬆,其實絕對和肉鬆狀態完全不同。用魚鬆半炆半炒沙葛絲,是非常美味的一道菜。

因為廣東人覺得沙葛性涼,多吃不宜,所以烹綢的變化並不多,但是南洋地方熱,涼性東西最好了,花樣豐富。

最常吃的是「炒羅惹」,Rojak這道馬來沙律,華人叫為炒,其實並不炒,而是拌。先用一個大陶缽,放進烏黑濃郁的蝦頭膏(一種蝦頭蝦殼發酵出來的膏醬)、大量花生碎、白糖和亞參水、辣椒醬。就那麼攪勻了,再削沙葛片、菠籮片、青瓜片等,全部進去大拌特拌而成。樣子黑漆漆地,並不美觀,但美味無窮,試過食上癮。

不做羅惹時,單單把沙葛切片,再塗上蝦頭膏,已是很可口的涼菜。

南洋人又把所有用蘿蔔當材料的菜,都以沙葛代替,典型的沙葛粿等小食。福建家庭包的薄餅,一離開福建到南洋,都是用沙葛了。

塌科菜

2024/01/13

塌科菜又扁又平,到了秋天開始在市場中出現,是種愈寒冷愈清甜的蔬菜。

傳說中,這種本屬包心菜科的植物耐寒性極強,大雪裏也能生長,但因被雪壓住而變種,葉子只有向周圍散開,成飛碟形狀。

塌科菜屬於「崧」的一種,自古以來,所有在寒冬不凋的都叫爲「崧」,像北方的大白菜叫「白崧」,而南方的黃芽白則為「黃崧」,塌科菜貼地而生,也叫為「塌地崧」。

南宋范成大的詩上說:「撥雪挑來塌地崧,味似蜜藕更肥濃;朱門肉食無風味,只把尋常菜來供。」

喜歡上塌科菜,你就會發現它的甜味中還帶點苦澀,滋味是獨特的,絕對在其他蔬菜找不到,吃了上癮,即使有毒也願嚐之。塌科菜當然沒毒,只不過人們常將之與河豚比喻,稱之為「堆雪河豚」。

粤菜館中當然找不到塌科菜,就算一般的上海館子也不賣。除了上海之外,會吃塌科菜的只有香港人吧?當年滬人大量流入香港,把他們飲食習慣帶來,當今南貨店像新三陽舊三陽皆有出售,普通菜市場裏也賣,可見已被廣東家庭主婦接受。

最普通的煮法是清炒,把那扁平的菜一瓣瓣撕開,洗乾髒後備用,也有人喜歡用刀切,但有鐵鏽味,始終不雅。爆香蒜茸後便能炒了,最後滴些紹酒,美味無窮。

若嫌太寡,可加幾片鹹肉,蒸熟後鋪在塌科菜上,不宜混在一起炒。若用金華火腿代替,則火腿味太搶風頭,還是鹹肉的配搭佳。

老上海人會做一道菜,叫塌科菜煮冰豆腐湯,沒有雪櫃的當年,將豆腐放在戶外結冰,再把塌科菜略炒,與豆腐一齊滾湯。結果湯變乳白色,塌科菜綠色,又美又好喝,太便宜了沒人做,已久未嚐此味了。

塌科菜一移植到太熱或太冷的地方,即使長得出來味俱失,浙江一帶種出來的塌科菜,能吃的時間很短,只有香港的「天香樓」大量貯存。用報紙包起來後冷藏,故至初夏還能吃到,價貴、客抱怨,老闆引入廚房,見大廚只取其心烹調,其他部分堆滿地而棄之,遂說服。

南瓜

2024/01/06

南瓜,俗名番瓜,可見由外國傳來,因為又黄又大,潮州人叫它為金瓜。

香港新界種的南瓜呈褐色,日本來的呈鮮紅,講究味道,還是前者為佳。

大起來有數百公斤,普通的也有雙臂合抱之巨,美國人常將之挖空,刻了個鬼樣,在萬聖節當燈籠,小起來有如蘋果,顔色變化多端,十分可愛,均稱為玩具南瓜,或叫欣賞南瓜。單單台灣就種出上百種不同樣子,是筆大生意。

南瓜全身是寶,肉可用來清炒,味道鮮美,瓜子就是我們常見的白瓜子,當成零食或榨油皆可,皮膚灼傷了,切下一片南瓜來敷,待傷口熱度略減,再敷第二片。到第三片時,已不感痛楚了。

花也能吃,只宜灼至僅熟,淋上醬油膏或蠔油,甚為美味。炒肉片應注意火候,不能太熟,否則有股令人生膩的臭青味。

南瓜亦分東洋瓜和西洋瓜,前者含糖量以一百克計算,有七點九克;後者則為十七點五克。故洋人常以它製成pie,不必加糖,已很甜了。

紅炆南瓜,是切大塊來炆,如果嫌紅炆太過複雜,乾脆水煮好了。水中加了糖,水分蒸到蓋到瓜為止,先用猛火把水燒滚,然後收小,慢火煮至水分乾掉,大功告成,非常簡單,各位不妨試試,實在好吃。

把中國南瓜舂爛加醬肉碎做南瓜餅,蒸熟後切片再煎,是最普遍的做法,珠江三角洲一帶,家家戶戶都會做。

廣東人煲湯,也愛用南瓜,斬幾塊西施骨,和玉米、栗子一起煲,不必下糖,甜得不得了。

要當成甜品時就要甜到底,潮州人的做法是加了大量的糖把南瓜窯燒。南瓜與芋泥配合得極佳,吃芋泥時必有白果和南瓜陪襯。我去汕頭時遇到一個老師傅,做了一道失傳的芋泥,那就是把南瓜刨了皮,將芋泥塞了進去,再清燉而成。燉得南瓜完全軟熟,又不破裂,功夫之高,令人感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