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2023 年 05 月

2023/05/27

蜆的種類多得不得了。這是廣東叫法,上海人稱之為蛤蜊。蜊為古字,日本人至今也借用。英語通稱為Claw,巨大的叫櫻石Cherry Stone,小的叫幼頸Little Neck。

用蜆來煮湯,一定鮮甜。最近我在澳門喝花蟹冬瓜煲蜆湯,甜上加甜,煮得過火也不要緊,只要別把湯煲乾就是,你從來也沒煲過湯?做此道菜吧,不易失敗。

新鮮的吃不完,就特地拿來醃鹽,蜆蚧醬就是那麼發明出來,它有一種很獨特的怪味,配炸鲮魚球一齊吃極佳,但是吃不慣的話,聞到就掩鼻走開。

因為殼上有花紋,也酬花蜆,裏面含沙,也是叫為沙蜆原因吧?老人家敎導,買蜆回來,浸在鐵盒中,放一把菜刀進去,牠會把沙吐個精光。這可能是蜆受不了鐵鏽的刺激,所以放一塊磨刀石效果也是一樣的。

洋人吃蜆,很少用在烹調上,多數生吃。幼頸肉不多,但很甜。我最喜歡吃櫻石,又爽又脆,口口是肉,認為比吃生蠔更過癮。

日本人把大粒的蜆叫為Hamaguri。Hama是濱,而kuri則是栗,海灘中的栗子,很有意思。吃法是用大把鹽將牠包住,在火上烤,煮了爆開,就那麼連肉帶湯吃。有時用清酒蒸之,也很美味。

日本的小粒蜆叫為淺蜊Asari,多數用來煮味噌麵豉湯渴,也用糖和鹽漬之,叫為佃煮。

日人在婚宴上慣用蜆為材料,因為牠不像鮑魚的單邊殻,兩片對稱的殻有合歡的意思,意頭甚佳。

至於更小粒、殼呈黑色的蜆,日人稱之為Shizimi。大量放進鍋中,不加水,就那麼煮開,喝其汁,能解酒。台灣人則用淺蜊滾水過一過,就浸入醬油和大蒜中,稱之為蚋仔,是我吃過的最佳送酒菜之一。

壽司店中也常見橙紅色的蜆,尖尖地像雞啄,叫為青柳 Aoyagi。盛產於當今千葉地區,古地名為青柳之故,牠也叫為馬鹿貝Bakagai,牠像傻瓜伸出舌頭收不回去。

上海菜中,最好吃也是最家常的,有蛤脷蒸蛋這道菜。可惜當今的滬菜館都不供應,已沒有大師傅懂得怎麼蒸,就快失傳。

松子

2023/05/20

世界上的松樹大概有一萬種左右,只有少數生長松子。每年六月起開紫紅色的小花,兩三朵結在一起,呈花球狀。翌年變成一個手榴彈形硬果,秋天爆裂出黃白色的胚乳,剝了縠,就是能吃的果仁了。

自古以來,松子被譽為仙人靈藥,脂肪、蛋白質、鐵、鈣、維他命B和E豐富。

把生松子炒一炒,就能吃,油炸卻嫌太膩。而一吃停不下。但吃太多了喉嚨發泡,最好是烘乾,才不會太熱氣。

我在看電視時最喜歡吞嚼松子,臨睡之前當消夜,最好找有殻的松子,嫌麻煩吃一陣子就放棄,才不會過量。與花生一比較,一個是公主一個是僕人,味道纖細得多,是很好的下酒物。

很多東西愈貴愈好吃,松子不同,有些外國玻璃瓶裝名牌,價錢不菲,但是少人買,一過期就產生一種令人討厭的異味,松子只能吃新鮮的。

哪裏才找到呢?到熱門的乾濕貨店買最安全。去最多人排隊的,先試一小包,發現不錯才大量購入,貴不到哪裏去,但買回來後也不能放久,愈快吃愈好。

齋菜之中,多數是甚麼假叉燒和素雞等,模仿肉頻的食物,用松子入饌,最為高級。用玉米鬚和松子略略一炒,下點糖,已經好吃得不得了。

像核桃露一樣,以松子代替核桃,味道就香濃得多。

有些清湯,嫌太寡,亦能把松子拋幾顆進去,浮在湯上,勺來喝時順便咬嚼松子,較有口感。

韓國人就有道甜品,將肉桂煲了,上面加點紅棗的碎片和松子,當凍飲一流。

因為韓國也盛產松子,他們的料理中用得很多,泡菜也夾著松子。如果去他們的伎生屋,舉行藝妓派對的話,那麼你會發現在客人豪飲之前,大師傅把松子磨了和米一塊煲成濃粥, 讓大家打打底,沒那麼容易醉,實在是飲食文化,誰說韓國菜只有BBQ?

2023/05/13

在大家都怕吃得太鹹的今天,鹽好像成為了人類最大的敵人,但天下間的食物,少了它,多麼乏味。

我們的廚房中,那罐鹽已少用。中國人喜歡以生抽來代替,泰國和越南人則加魚露,家裏的鹽已愈用愈少。

西方人沒有醬油,要食物的味濃一點,全靠那瓶擺在桌子上的鹽,尤其是吃早餐的煎或炒雞蛋,沒有了鹽根本吞不下去。

所以在老饕食材店裏,出現了各種高級的鹽,像設計家的產品,賣得很貴,到底是不是比普通的鹽美味呢?

你試試看,他們的美食家說,這種高級鹽是不是更好吃?放一點點在舌頭上,經他那麼一說,雖然一般的鹽有點苦味,名牌鹽不同。但也許是給他的評語影響才那麼認為,鹽就是鹽嘛,那有貴賤之分?

話也不能這麼說,我的老友蕨野君在神戶開了一家鋪子,用的東西都是最好的,他給我試過從大島和沖繩買回來的鹽,不是太鹹,而且還有一丁丁的甜味,絕對沒有加糖和味精。

我想我們從前吃的鹽,都是最好的。當年海水沒受污,空氣也清新,曬出來的鹽當然最好,那些所謂的名牌鹽,是在乾淨的環境下製造罷了。

新鮮的刺身,不被醬油搶去味道,最好是點鹽了。這時鹽的好與壞,會吃得出的,就像半夜起身喝水一樣,水龍頭水煲的開水一點味道也沒有,而礦泉水則是甜的。

但是湯中下的鹽,就沒辦法辨別,絕對喝不出鹽中的鈣和鎂的雜質,任何鹽都是一樣的,不必花那麼多錢去買名牌。

別的菜可用醬油,但到了煲湯,一定要下鹽,像老雞湯、青紅籮蔔湯、西洋菜燉腎等等,下了醬油會把味道破壞。

鹽分粗幼,用來鹽焗,一定要用粗的,在老式的雜貨店可以買到,一大包不過幾塊錢。買回家用一個生鐵鍋,把螃蟹洗乾淨了放進去,鋪上大量粗鹽,上蓋焗到聞到香味,就已熟了。這方法又簡單又方便,焗蝦亦可,各位不妨試試。

蘋果

2023/05/06

我們甚麼時候開始吃蘋果?如果你是信徒,當然認為有人類就有蘋果,

蘋果無處不在,除了熱帶和南北極,其他國家都長蘋果。最初的野生蘋果並不好吃,我們在歐洲旅行時常看到一棵樹上長滿了紅色小點,是他們所謂的Crabapple,只有金桔般大,摘下來試,又澀又酸。

改良蘋果的品種方法很多,有的接枝,有的混合花粉,有的把種子劏開夾另一個種,愈來愈甜愈大粒美麗。日本人最拿手,種出富士來,當今也在中國種,價錢便宜得不得了。日本還有一種叫「蜜入Mitsuiri」的,傳統是把蜜糖用針筒打進心中,沒親眼見過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

要說的是如何把蘋果變成佳餚,不去管它的來源和種植。

一般,在歐洲的蘋果是分成就那麼吃的和燒菜用的,後者樣子較醜,多為青綠色,酸性也較大。

我們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都是生吃的蘋果,已不分煮菜用了。在中餐上,以蘋果入饌的例子很少,西方就多姿多采,通常是烤來做蘋果餅Apple Pie,熱吃的,最好的配方是加上一個雪糕同時上桌。

也常看到他們溶了一大桶紅色的糖漿,用枝像筷子的木條插著,浸在糖漿中,等凝固,再拿來咬,很受兒童喜愛。

自古以來,西方人明白蘋果能吸去肉類的脂肪,故他們煮肉湯常把麵果切成方丁加進去,我們也能用同樣的方法炮製,在家中熬湯時可選西施骨,過一過滚水後撈起,洗淨,再放進鍋中和蘋果一齊煲。

街市中的生果檔裏,蘋果最賤價,也不必買甚麼貴的,選一盤盤五粒賣兩三塊錢的好了,把爛的部分削去就是。

買個電器慢煮煲slow cooker,臨睡之前將排骨和蘋果扔進去,加水,煮它一夜,到了第二天那股香味會把你叫醒。單身女子一直抱怨沒有甚麼湯水喝,用這個烹調法又簡單又方便,就算妳怎麼懶,也做得到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