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國

當你想不出要寫些甚麼,往菜市場去吧,總能找到一些可以發揮的題材,而且今天還有一項特別的任務,就是和雷太拍一張照片留念。

沛記海鮮在菜市場進口的第一檔,我已經光顧了幾十年,主人雷太在全盛時期擁有數艘漁船,甚麼名貴海鮮都能在她檔中找到,我喜歡的都是隨着拖網捕撈的一些雜魚,像七日鮮、荷包魚和不知名的,都是我最愛吃。

隨着年紀、她的魚檔賣的名貴魚越來越少,只剩下一些馬友和海斑,另外的老虎蝦和魷魚,是兒子的冰鮮店拿來的,但我還是不停地在她的檔口停一停,不買也打聲招呼。

今天,是她最後一天。兒子見她歲數大了,不忍心看她每天在這裏辛苦,請她休息休息,許多老顧客都不捨得,不過她也不是完全退休,收拾了魚檔之後,她會到侯王道在她兒子開的冰鮮店幫手,想念她的人可以到店裏和她聊聊天。

菜市場的檔主和顧客們交易久了,就會成為老朋友,這種關係可能會濃厚過家人,我住在九龍城,九龍城菜市場可以說是我家的一部份了,幾天沒去,小販們都會關心地問起我來。

和檔主們做了朋友,再也不必擔心買不到最新鮮的貨物,他們總會把最好的推薦給你,有時算得太過便宜,付錢時多加一點,對方不肯收,買的人更不好意思,大家推來推去,真像小時候書裏說的君子國。

蔬菜檔的二家姐,從前也不在菜市場,而是開在侯王道的一間店裏。一共有四姊妹,都是美人兒。四姊妹中有一位早走,另一位在家享清福,大家姐還在雷太魚檔對面賣菜,二家姐的開在另一邊,所賣的蔬菜最為新鮮,好處在如果想不出要燒些甚麼菜,她會不厭其煩地一一為你想好。本來二家姐也可以退休了,但她說是為了等兒子成熟接班,要多做幾年,我卻看她樂融融地,似是不肯呆在家裏。

最近香港政府為美化市容,請了許多街頭畫家,把九龍城的店舖都畫上彩畫,衙前塱道上的「義香荳腐店」就是其中之一,這家人由兄妹二人經營,畫家把他們兩人的大頭畫在門上。其他家也畫了,但都一早開店看不到繪畫,只有義香的畫最顯眼,那是因為他們的店開得最晚,通常要在中午期間才營業,開到傍晚就收檔,我最愛吃的反而不是他們的豆腐,而是大菜糕和涼粉,但不敢多買,因為妹妹不肯收錢,店裏也宜堂食,有許多老顧客經常停下,吃一兩件新鮮煎炸的豆品,或喝杯豆漿才繼續買菜。

再過去幾家也是經常光顧的「元合」,這裏是唯一可以買到潮州魚飯的店舖,但年輕顧客不懂得欣賞,魚飯種類沒有以前那麼多了,另一個原因是海鮮越來越少,一少就貴了,當今的魚飯沒以前那麼便宜,他們的炸魚蛋最為爽口,也有很多人喜歡。

街尾的豬肉檔和牛肉檔生意很興隆,豬肉檔的肉最鮮美,牛肉檔生意特別好,一到天氣冷就大排長龍,大家都買牛肉來打邊爐,我們都已成為老朋友,不買也走過去閒聊幾句,最常說的是來看看他們有沒有偷懶。

也不是家家都是老店,生力軍有來自潮汕的「葉盛行」,這是一家做大宗潮州雜貨的店舖,甚麼都有。我喜歡的是老香黃,即是一種佛手瓜醃製品,越老越好,所以叫成老香黃,我到夏天拿它來沖滾水,泡出來的飲品以前老人家說可以治咳嗽,也不知是否有效,反正我喜歡那個味道,到了深夜喝濃茶睡不着覺,喝老香黃水最好不過,從前要到潮汕才能買到,當今不能旅行,可以在「葉盛行」買到,實在方便。

同條路上還有老店「老四」了,一度發展得厲害,當今守回老檔口,賣滷鵝,疫情之中外賣反而生意越來越好,九龍城賣滷鵝的檔口不少,但「老四」還是品質最有保證的一檔,除了滷鵝,他們做的滷豬頭肉、滷豬耳朵和鵝腸等,都很受歡迎。

再走去就是「潮發」了,這家老潮州雜貨店甚麼都有,欖菜也是自己做的,我最愛吃他們的鹹酸菜,有鹹的和甜的兩種選擇。潮州甜品中的清心丸也可以在那裏買到,一度被禁止,因為用了硼砂,但這種小吃在潮州已存在了上千年。

隔壁是「金城海味」,在這裏買鮑參翅肚最安心,價真貨實,乾鮑也能代客發好,請客時加熱就行,要買陳皮的請儘管在店裏選購好了,有最好貨色。

折回侯王道,當然去「永富」買水果,當今除了高級日本蜜瓜、葡萄和水蜜桃之外,還有新鮮運到的雞蛋「蘭王」,要吃生的話盡可放心,雞蛋的包裝上有何時進貨的日期。

隔壁的「新三陽」是愛吃滬菜的人最愛光顧的,如果你想自己做醃篤鮮,他們除了新鮮豬肉之外,甚麼都會替你配好,按照店員的方法去煲,一定不會失敗,我還愛買他們新鮮做的油燜筍、鴨腎、烤麩等等小吃,有時會買些海蜇頭回來,用礦泉水沖一沖,再淋上意大利陳醋,百食不厭,你也可以試試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