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石化

大家都知道,所謂「懷石料理」之名,是僧人坐禪時,腹上放塊暖石,以對抗飢餓的感覺得來。

日本菜的世界性普及,有目共睹,尤其是香港,一條街上總有幾間壽司或拉麵店,所有的日本菜都給做盡了,就是懷石剛剛才開始流行。

懷石總給初嘗日本料理的人留下壞印象,好看而不好吃,是大家的評語。吃不飽,更是常說的壞話。其實,日本菜那有甚麼吃不吃得飽的?最後上的是泡菜和白飯,那才叫「食事」,之前的都是用來送酒,食事多來幾碗,不就飽嗎?

精神在於精緻,懷石料理多在所謂的「料亭」舉行,在庭院,小橋流水的環境下進食。光顧的多為政要、文人墨客,絕非喧嘩之眾。吃時先欣賞碗碟,啊,是哪個窰燒出來,哪個名人的傑作,一一道來。更注重季節性的食材:菜花、鰹魚、竹筍等等,那種看到春夏秋冬變化的,才是懷石。

西餐受懷石的影響愈來愈深,洋人開始知道一大塊牛扒已是飽腹,又變化不大的原理,推出了「試食菜單TASTING MENU」來,份量改小,種類增多。

大陸經過了鮑參肚翅的暴發戶心態之後,逐漸出現了所謂的「精緻菜」,拼命在食器上下功夫,推翻了大碗大碟,各道菜一小堆,又學起法國人用醬料在碟上畫圖案的菜式來。上一次去成都,就吃過好幾家這一類的餐廳,在北京,也流行了。

香港人已懂得欣賞懷石,最初做的是港島「香格里拉酒店」中的「灘萬」,所做的懷石略為大路,沒甚麼驚喜。當今澳門的「大倉酒店」中的「山里」,由東京總店派來大廚,在開放式的廚房做懷石,非常正宗,水準亦一流,價格非常合理。

做得出色的還有香港上環的「和牛懷石店」,其他按照傳統,最後再加幾塊精緻的和牛。眼見香港客人已接受,接着開的是ICC頂樓的「天空龍吟日本料理」,從東京得米芝蓮三星的六本木總店派來師傅,精心炮製,座位不多,天天爆滿。

懷石料理有嚴謹的規格,上菜次序也不能改,一共有十四道,第一道叫「先付SAKIZUKE」,是開胃的小菜。第二道叫「八寸HASSUN」,以季節性食材取勝。第三道叫「向付MUKOZUKE」,是當造的魚生。第四道叫「炊合TAKIAWASE」,為蔬菜、魚和肉的燜煮。第五道叫「蓋物FUTAMONO」,以蓋碗做出來的菜,如燉蛋或清湯。第六道為「燒物YAKIMONO」,以當造魚類的燒烤。第七道為「酢餚SUZAKANA」,用醋醃製的小菜。第八道為「冷鉢HIYASHIBACHI」,清漱口腔的冷品。第九道為「中豬口NAKACHOKO」,是帶酸味的湯。第十道為「強餚SHIZAKANA」,份量較大的主菜,以季節性食材為主,魚或肉皆宜。第十一道為「御飯GOHAN」,不一定是白飯,可以加當造的果仁或海鮮的煲飯。第十二道為「香物KO NO MONO」,季節性的泡菜。第十三道為「止碗TOME-WAN」,以味噌之類的醬湯為主,任加季節性的蔬菜和魚肉。第十四道為「水物MIZU MONO」,是季節水果或大廚精製甜品。

一餐吃了下來,是數小時。當今也有簡化的,稱為「茶懷石」,只有向付、煮物、燒物、吸物、八寸、湯物和水物,共七道。

中國人吃東西,以熱為主,懷石的一道道上,多數涼了,那是劣等的做法,高級餐廳做的,還是燙口。當今的國宴,也還分一道道上,我並不反對中菜懷石化,但要做到熱騰騰,才是正途。

按照嚴格的次序上菜也行,第一道,可上杭州的醬鴨舌、馬蘭頭和肴肉,或北京的芥末屯。第二道可以吃春筍之類的新鮮蔬菜。第三道吃潮州魚生。第四道送上東坡肉。第五道上蛤蜊燉蛋。第六道烤鰣魚黃魚。第七道西湖醋魚。第八道冰鎮芥蘭。第九道正宗的北京酸辣湯。第十道廣東蒸魚。第十一道為東北五常米做的上海菜飯。第十二道是五香醃蘿蔔。第十三道是四川開水白菜。第十四道為荔枝或老陳皮做的紅豆沙。

總之,依時令的食材做出,湯也可以用迷你冬瓜盅來代替。不然,來個蝴蝶撲泉,那是傣族菜,先用個新鮮的竹筒割開三份之一當湯碗,底部固定了,注入清泉水。另一邊廂,把鵝卵石燒紅,一下子倒入竹筒內,水即滾,噴出一滴滴的水珠,再把鮮蝦及魚片切雙飛,放進去灼之,呈蝴蝶狀,是最高境界的上菜方式。

餐具方面,如果能用景德鎮的薄胎碗碟最佳,要不然,盡量往天然去想,像大片的竹葉、整個竹筍、或芋絲炸出來的籃子等等。上次到北京,見有餐廳用一塊柚子般大的岩石,中間挖空,打磨得光滑,整塊石頭燒燙了,再把生的食材放進去烤熟,也是一件最令人讚嘆的餐具呀。